田莊的星空
多次走進這個村子——田莊。過去曾叫田家莊,還因地處京西山區北部,也被稱為“北溝”。
白天參觀了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和崔顯芳烈士紀念館,又到第一黨支部遺址和崔顯芳故居探尋歷史,感悟初心。晚飯后的座談會結束了,參加北京市文聯和北京作協“百名作家進百村”活動的文友們走出會議室,誰也沒回宿舍,不約而同地走向村子狹長的大街,走向這山村夢幻般的夜晚。
村的四周被山包圍,大山在夜色中膨脹,離村子更近了,晚風吹來陣陣山花野粟夾雜蒼松翠柏的清香。
“快看,星星!”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家的頭都隨喊聲抬起,把目光投向那深邃的夜空。這里的天是那樣低,星星是那樣亮,不僅能看到北斗七星,還有周邊數不清的星群,浩浩蕩蕩,比銀河更寬闊,有如璀璨星海。
我凝望滿天星斗,它們也望著我,似曾相識。星星們在我的眼中變幻,在我的心中變幻,變成一副副生動的面孔,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真切。
是的,真的是他們。多少年過去了,他們還在這里堅守,還在這里聚集,還在放射著堅韌的光芒。那顆小星就是田莊高小窗臺上的那盞油燈吧,那片密密麻麻的星光不正是當年“提燈會”的滿谷燈火嗎?那一路震蕩山川之夜的口號與吶喊,已經被大山珍藏在書頁般的皺褶里。
我又一次沉浸在這真真切切的歷史現場,沉浸在漫漫長夜里一顆顆鮮紅的初心點亮的夜空。我曾以一顆虔誠崇敬之心,在浩繁的文字中千百次地打撈他們的名字,在走訪中緊緊追蹤他們的故事;在構想中仔細還原他們活生生的生活細節和場景,在心靈的燭臺上,用我燃燒的感動與激情,舉起他們不滅的精神之光。
在這些打撈與追蹤中,我驚喜于諸多認知的突破與拓展,驚喜于我本不知或不為人知的發現,驚喜于平西乃至北平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與這些人、與這個曾經叫作田家莊或北溝的村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驚喜于將宏觀、概念、口號,變成鮮活、具體和生動的細節,變成艱苦卓絕的奮戰,變成默默無聞的獻身,變成拋頭顱、灑熱血,變成“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慷慨與悲壯……
山村革命知識分子的典范
崔顯芳是田莊人,也是京西山區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他1888年出生,小時在村里讀過私塾,1922年離開家鄉,就讀于上海國語專修學校,1924年結識共產黨人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帶著《共產黨宣言》等書籍返鄉,在故鄉的土壤上,撒下寶典中的種子。1926年,崔顯芳將家中兩間房辟為教室,創辦了田莊高小。1927年,他又在青白口村與魏國元合辦小學,作為在山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1931年春,中共河北省委保定專署特委派中共地下黨員賈匯川到宛平八區清水高小任教,以教員身份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9月,崔顯芳將被敵人盯上的賈匯川請到青白口任教,歷史的邂逅,使山村板結的土地悄然復活。
1932年秋,中共宛平臨時縣委成立后,為了隱蔽,青白口高小轉移到田莊崔顯芳家那座四合院,校長崔顯芳與另一位保署特委特派員、地下黨員馬建民等以田莊高小為中心,繼續點燃星星之火。收獲的9月,在田莊高小教室里,宛平西部山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田莊高小黨支部宣告成立!那面鐵錘和鐮刀緊緊相握的旗幟,在平西十萬大山的海洋里,豎起一面紅色的風帆。
崔顯芳對貪官土豪嫉惡如仇,常發文揭露批判,并試圖利用法律武器起訴狀告,因此成為反動政權的眼中釘,不斷以各種“罪名”入獄。他1931年組織百人請愿團到青白口分駐所開展反苛捐雜稅的斗爭;1932年替長溝峪煤礦工人打官司,救出200多人,取得反對“關門鍋伙”斗爭的勝利;1933年9月參與策劃組織了“提燈會”,晚上百余人高擎松明火把,一路撒傳單,貼標語,喊著“反對內戰”“一致抗日”“反對屠殺”“反貪官污吏”“反苛捐雜稅”等口號在村里游行,又到淤白、葦子水、下馬嶺、雁翅等村宣傳,山村農民革命激情的熊熊烈火點亮了沉寂的大山,并向四周擴散蔓延。
魏國元學生時期就追求民主和自由,1932年加入共青團,1933年夏成為中共黨員。田莊高小遭破壞,崔顯芳回到青白口,與擔任了中共宛平縣委副書記的魏國元一起,將魏家的“雙合堂”雜貨鋪改建為“一元春”藥鋪,魏國元任掌柜,崔顯芳為坐堂醫生,高連勇當學徒,實則為中共宛平縣委的活動中心和聯絡站。
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地域……無數說不清的相遇,成為道不明的緣分,它們讓生命或生活充滿了奇跡,將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融合成共同體。崔顯芳比魏國元年長18歲,是魏國元的入黨介紹人,并成為親密戰友。他們有著共同的愛憎與革命理想,并先后被捕。他們在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經營救,魏國元被以“危害民國罪”判刑兩年半,而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崔顯芳則在獲保釋12天后含恨離世。
魏國元出獄后,擔任宛平地下縣委書記。為壯大抗日力量,他和妻子將兩把手槍拆卸后,藏在小兒的襁褓中,從西直門出城,回鄉組織民眾武裝抗日,協調各方力量,為共產黨八路軍進入平西、建立抗日根據地創造條件。他還滿腔熱忱地做青年知識分子的工作,為迷茫中的青年指明方向。當事人的回憶中,當年在西齋堂那間小屋里,魏國元帶領大家宣讀抗日誓詞的情景歷歷在目。鄧華支隊進平西,幫助地方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魏國元是首任縣長。崔顯芳和魏國元及他們的戰友,在京西山區的革命歷史上,用生命培育信仰,在血與火的征程中,踏出的每一步都閃耀著血色的輝煌。
從崔顯芳到魏國元,及其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山村知識分子,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斗、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他們的目標是遠大的,他們的革命是徹底的,他們堅信“無產者在這場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他們是山村知識分子革命的典范,是黨的事業得以在山村發展的關鍵。他們的革命實踐更加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唯有通過知識分子的創造、傳播和宣傳,掌握革命階級千百萬人的心靈,才能真正發揮理論改變現實的力量”。
馬建民與《青春之歌》
在歷史長河的打撈中,不斷會有新的發現;矚目浩瀚歷史的星空,不斷發現新的星光。
1932年暑假后,青白口高小遷至田莊,地下黨員賈匯川調離平西。一天,兩個農民打扮的男人進入田莊,找到崔顯芳,遞上一封信。原來是陽坊交通站的交通員,把河北省委保屬特委又一位特派員馬建民送來了,接替賈匯川。動身之前,他們在陽坊交通站化了裝。
馬建民與崔顯芳在田莊高小發展黨員,成立了宛平西部山區第一個黨支部,并以田莊高小為中心,在附近村子發展組織。高連勇、高奉明等參與者在回憶中記述,在田莊高小,馬建民除了教課,還開會、講演、宣傳抗日,并經常偷印傳單、標語,組織學生利用夜間散發和張貼,還組織起幾十人參加的農民協會……田莊高小停辦后,為防意外,幾個同學護送馬建民到陽坊,轉至昌平后乘火車,拐個彎兒回到北平。
馬建民初回北平,一時沒找到組織,但還堅持黨的工作。據魏國元妻子龐勉記述:1932年冬,地下交通員龐勉在北京大學夜校學習,經地下黨介紹,結識了魏國元,1933年與之結婚。其間,地下黨員馬建民經常來找魏國元。魏國元和龐勉被捕后,在獄中百折不撓。龐勉的一只眼睛被打失明,后因生小孩被假釋,住在地處地安門的娘家。馬建民給龐勉寫信,告訴龐勉他在世界日報社工作,讓龐勉去找他。龐勉來到西單附近的世界日報社,馬建民把她帶到后邊偏僻無人的小屋,仔細詢問了她和魏國元被捕的原因、經過、獄中情況和案子審理狀況,并詳細記錄。
馬建民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的高奉明回憶道:“馬建民回到北平后,在北大沙灘和石駙馬大街一帶幾次和我接頭,了解黨的活動情況,交代黨在山區的工作任務等?!?/p>
查閱馬建民親寫的新中國成立前的工作簡歷,連同1985年8月30日馬建民逝世后治喪委員會的悼詞,更加了解他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前后他擔任多部門要職,離休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
后來又收到魏國元的女兒魏京云轉來的馬建民手寫資料,下邊分別注明:“馬建民是我父親,2006年夏提供給魏京云同志。馬波。”還有一份:“我是馬建民的兒子,這份材料是2006年夏提供給魏京云同志的。其父是我爸的戰友。馬波?!笨吹竭@些文字,想到這位馬波,竟然和著名作家楊沫的兒子老鬼同名,我又聯想,馬波會是老鬼嗎?經查,馬波即老鬼,是馬建民和著名作家楊沫的兒子,馬建民是楊沫的丈夫,1936年與楊沫結婚。為搞清資料為何加上了馬波的簽字,請教魏京云后知道了原委。魏云平和魏京云的父親魏國元與馬建民是戰友,自不必說,她們的妹夫和馬波是同學,這就多了兩家孩子間的交往。上世紀80年代中期,魏家姐弟開始搜集父輩革命斗爭歷史資料,當時馬建民已逝世,馬建民親筆所寫在平西的資料是馬波提供的。2006年,北京某區舉辦有關抗戰歷史展覽,馬波約魏京云同去參觀。她考慮馬建民資料的獲取渠道,如無證明,怕以后說不清,影響史料的真實可信性,于是請提供者逐一簽字。
接著,我又“得寸進尺”地想到,馬建民1936年與楊沫結婚,成為最親密的伴侶和戰友;說到楊沫,立刻想到北京市文聯大廳里立著她的塑像,她曾擔任北京市文聯領導;又想到她的經典代表作《青春之歌》,進而想到,馬建民的革命經歷,連同他了解的崔顯芳、魏國元、賈匯川、龐勉……會不會也是《青春之歌》的素材呢?
歷史老人太偉大了,不時地走出來為我們的追溯與設想作證。魏京云鄭重地告訴我,馬波曾對她說,母親寫的《青春之歌》,盧嘉川原型就是賈匯川,江華原型就是父親馬建民,從文學角度,當然不是很絕對,而是融入了多人的經歷……
我凝望著田莊夜空的滿天星斗,感到越發的親切和明亮??箲饎倮?0年了,先賢英烈們好似聚集在這夜空,聚集到當初的歷史現場。田莊的夜空,是歷史的天空;燦爛的星光,是英雄們永遠不朽的精神之光。
田莊,這座古老的山村,以這塊土地上的英烈們為榮,他們的精神化為強大的動力,鼓舞后人奮力實現前人的夙愿,建設著嶄新的家園。結合自身特色,2011年村內建成了京西山區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和崔顯芳烈士紀念館,2018年升級改造,擴大了面積,豐富了內容,并將革命歷史遺跡開發出“第一黨支部遺址”和“崔顯芳故居”,廢棄的學校被開發成紅色旅游接待處。田莊村也被確立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多年來前來參觀旅游、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舉行入黨宣誓等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絡繹不絕。
田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同時,注重生態建設,發展生態旅游,北山建成百畝蘋果園,南山大小水庫之間建設濕地公園和休閑谷。村里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崔春洪說,田莊是英雄的村莊,英烈們的愿望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要秉承先烈“跟黨走”的自覺,帶領大家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