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啻微芒,造炬成陽 ——訪紀錄電影《山河為證》總導演于鵬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錄電影《山河為證》于8月15日登陸全國院線。作為首部全景式抗戰紀錄電影,該片在海量珍貴影像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數字修復與藝術再現相結合的方式,從塵封檔案中喚醒時代記憶,真實展現了中國人民14年抗戰的艱辛歷程。近日,該片總導演于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全景展現中國人民14年抗戰歷史
部分資料為首次披露
“此前沒有全景展現中國人民14年抗戰的紀錄電影。開拍前的論證階段,專家們認為要在100多分鐘的時長里涵蓋這么長一段歷史,幾乎不可能完成。我們必須在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捋出一條清晰的敘事線。”于鵬坦言,在籌拍該片的半年時間里,大概有三個月都在反復討論這件事,同步有工作人員緊鑼密鼓搜集各方資料,不僅搜集國內的,也搜集國外的,像時任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的資料就是哥倫比亞圖書館提供的。“諸多工作齊頭并進,隨著資料的不斷豐富、擴充,我們反復研討后確定了全片的結構框架。《山河為證》有兩條線索,一條是線性的時間線,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另一條是展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不同階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容線。而在時間線和內容線的交疊處,觀眾會發現,中國共產黨在14年抗戰歷程中的每一個關乎民族存亡的重要關頭,都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彩色實拍、黑白影像資料與創新實踐共同構成了紀錄電影《山河為證》的影音內容。于鵬透露,在彩色實拍方面,主創團隊循著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力量的足跡,去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江浙地區、兩廣地區與香港等地進行實拍;黑白影像資料則基本來自中央新影集團的資料庫。中央新影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在延安時期就跟隨中國共產黨輾轉大江南北,肩負著記錄國家重大事件的歷史使命。此外,還有一部分黑白影像資料來自海外。這其中,一些黑白影像資料為首次披露。“因為前不久俄羅斯方面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贈送了蘇聯攝影師卡爾曼拍攝的影像資料,其中有許多珍貴畫面是我們過去也沒有看到過的,不單是戰場的鏡頭,還有很多反映戰場中個體的鏡頭,比如面對戰爭的恐懼、取得勝利后的喜悅等場景均被影像真實記錄了下來。正是得益于這些黑白影像資料,觀眾能夠有機會跟隨攝影機聚焦戰場上活生生的人,而不再是群像式的掃描。”在創新實踐方面,于鵬帶領團隊引入了大量抗日戰爭參與者、見證者留下的文字作為獨白,如《聶榮臻回憶錄》《陳賡日記》《左權家書》《楊得志回憶錄》等,從而增強了影片呈現的歷史真實性與現場感。此外,主創團隊還借助CG動畫技術,將歷史中的名字化作生動可感的人,從而給予觀眾更加直觀的認知,讓情感有了實實在在的落腳點。
抗日戰爭不僅是民族解放的戰斗
也是民主革命的戰斗
片中有這樣一組雖平實卻極富情感沖擊力的段落:攝影家李君放從2011年開始義務為平山老兵拍照。當眾多抗戰老兵的肖像躍然眼前,不少人淚眼婆娑——照片下面標注的時間仿佛在提示觀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溘然長逝。“平山是當年晉察冀根據地最具典型性的區域之一。平山縣每個村都有烈士,家家戶戶報名參軍的熱情很高。不加字幕說明,我們去看那些照片,就是中國大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你很難把那些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的英雄和眼前這些人對應在一起。他們是那么樸實無華,只是覺得做了該做的事。”
在平山老兵敘事段落,還嵌入了一則尋找王家川的故事:1939年,晉察冀《抗敵報》副刊登載了一篇通訊,題目叫《王家川沒有死》——某天,八路軍征兵處來了個報名參軍的平山青年,他說自己叫王家川,登記員一定要他報出真名,那青年生氣地問,憑啥不能叫王家川?就在不久前的一次激烈戰斗中,一名平山團戰士殺敵數名,最后身負重傷與敵人同歸于盡。他的名字叫王家川。戰斗英雄的名字豈容冒用?僵持到最后,那青年才說“俺叫王三子,王家川是俺哥,他犧牲了俺就叫王家川,俺還有個弟弟,俺犧牲了,俺弟還叫王家川。俺村里還有百十個青年,他們都叫王家川!”一個王家川倒下,千千萬萬個王家川站起來。這些普通的中國農民為什么變成戰士走向戰場?在平山老兵敘事段落,蘊藏著主創團隊更深層次的思考——抗日戰爭不僅是民族解放的戰斗,也是民主革命的戰斗。
片中談到,與國民黨只依賴軍隊不同,早在1937年,陜甘寧邊區就誕生了民主選舉的政府,直至1940年,各抗日根據地政權普遍實行“三三制”原則,政府由人民自主選舉產生。此后,從“三三制”到大生產,從金融經濟建設到減租減息廢止苛捐雜稅,從普及文化教育到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民主革命,打破了中國農村社會幾千年蓬門蓽戶、飽受盤剝的舊貌。于鵬認為,每一個抗日根據地,不單單是插在敵人心臟上的尖刀,實際上也是中國共產黨未來執政工作的試驗田。“抗日根據地起到雙重作用,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后者而只說前者。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他們一方面切身感受到家仇國恨,另一方面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感受到生活發生的變化。我們也就理解為什么那么多普通農民去當兵,因為大家有這樣一個再樸素不過的感受:日本侵略者來了,人民的生活變慘了;共產黨來了,人民的生活變好了。抗日是全國人民的事情,兵民乃勝利之本。”
國際格局下的抗日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1931年,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僅過去13年,歐美強國主宰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然無法化解內部的利益矛盾。畸形的法西斯主義借機以瘋狂的速度滋生,在東方,它已經露出了獠牙。”這是紀錄電影《山河為證》開篇時的一段話,該片從國際局勢引入的伏筆不無來由。于鵬說:“一戰之后國際上的混亂狀態,給了法西斯勢力猖獗的機會。我們在片中隱含著一條國際社會對抗日戰爭態度的情感線,展現了國際社會從漠視者到旁觀者到同情者再到并肩作戰者的態度轉變。比如像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對中國戰場的認知轉變是在淞滬會戰之后。中日戰爭的慘烈程度或者說日本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讓英美國家感受到了潛在危機。”1937年11月末,卡爾遜從南京出發北上,以美軍觀察員的身份接觸中國北方的八路軍,并隨時向羅斯福總統匯報。而在十幾天前,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已經締結盟約,標志著柏林—羅馬—東京法西斯軸心業已形成。發生在東方的反法西斯戰爭,開始引起世界的關注。“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時,中國戰場變得更關鍵了。如果德國、日本等聯合起來,將對整個世界的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能否把日本的主要力量拖在東方,這對于英美等國家來說至關重要。”在影片結尾,于鵬特意引用了彼時蘇軍元帥瓦·伊·崔可夫、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真實評價。于鵬告訴記者,“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早開辟、持續時間最長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14年浴血抗戰,牢牢牽制住了三分之二的日本陸軍和部分海空軍力量,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都清楚認識到,中國這一東方主戰場對他們的巨大幫助。”
“對于許多年輕觀眾而言,他們或許并不知道這些令人血脈僨張的抗戰故事,或者也只是一知半解。拍攝紀錄電影《山河為證》,正是希望借助該片讓他們走近這段歷史,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我們和過去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背后是同一座大山、腳下是同一條河流,山河無言,歲月有聲。當前世界仍不太平。為民族復興盡責,為人類進步擔當,我們任重道遠。”于鵬希望,當銀幕亮起,更多人能走進影院,看見在抗日戰爭年代,無數人燃盡生命發出的捍衛民族尊嚴,爭取中華民族生存獨立、自由和平的光亮。那光亮不啻微芒,造炬成陽。